Share this

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关系–中国的粮食供应管理

Food security is national security for China and have large emergency grain reserves.

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from KOREphotos

Minneapolis, May 5, 2011 — 今年二月,联合国粮农组织(FAO)宣布中国陷入“粮食危机,”原因是百年不遇的干旱损伤了中国三分之一的麦田。这条消息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关注。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,每年产量约有1亿1千5百万吨,相当于国际小麦贸易额的总量。中国目前的粮食进口量不高,但是,假如中国转向全球市场出高价购买粮食来缓解因干旱而引起的“粮食危机”,粮价有可能急剧上升。

可是事实上, 即使在收成不好的情况下,中国在全球粮食市场也并不活跃,这要归功于中国大量储备粮食以应危机的政策。中国视粮食安全为确保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,粮食储备量属于国家机密。据联合国粮农组织(FAO)估算,中国大约有5千5百万吨的储备粮,同时有关方面认为中国还有3千万吨的私有储备粮。这些储备粮相当于中国正常年均收粮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,因此,即便遇到干旱或其他紧急情况,中国也有足够的粮食来应对。储备粮政策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际市场动荡对中国市场的影响,这对中国和其他国家都是很有益处的。我们无法预测中国会不会因超常进口粮食而致使全球粮食供应紊乱,但是可以肯定的是,中国自给自足的能力远远超出没有后备粮的国家。

古老传统

储存粮食的做法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代,旧约中记载,约瑟夫忠告法老要储备多余的粮食来应付饥荒。 而依据中国的历史记载,古代帝国储存粮食不仅是为了预防饥荒,而且也是为了能稳定粮价和巩固民心。

中国一直都在储备粮食以及以它一些食物,比如肉类和食用油,相比之下,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其他国家都已经放弃了这种明智的做法。三十年前兴起的新自由主义自由市场思想认为,农业产品和食物与其它非生活必需消费应一视同仁,不可区别对待。大粮食企业并不喜欢储备粮的存在, 他们用“有效市场假说”理论来掩饰他们的贪婪,声称储备粮的存在影响了市场效率并且会导致市场扭曲。上个世纪八十,九十年代,美国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而放弃了粮食储备和其他一些管理方法。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对很多国家施加压力,促使他们抛售储备粮并且减少了对农民的支持。当2007全球粮价上涨时,自由市场体系切断了这些食品进口国家的粮食命脉,直接导致转年全球饥饿人口增加了1千万。

幸运的是储备粮的问题再次获得多方面的关注。今年五月法国20国集团(G-20)峰会将把储备粮问题提上议程,与会者将讨论储备粮是否有助于解决全球饥饿人口增加问题。西非国家正在考虑建立区域性储备粮,亚洲国家正在进行米储存,同时金砖四国(中国、巴西、俄罗斯、印度)在探索集体储备的可能性。然而经历了上次粮食危机的美国迄今为止还在抵制这些建议。

但是这种状况还是极有可能被改变的。美国农业部本月初期报道,其玉米储存量跌到了15年来的最低点,一旦遭遇自然灾害,美国必将濒临严重玉米短缺。一些主要的粮食出产国俄国,阿根廷和澳大利亚已经遭遇了自然灾害,导致农作物产量降低,使得全球粮食供应进一步紧缩。

中国的食品体系远没有达到完美,而且有时候中国的需求也的确会冲击全球物价。 以大豆为例,尽管中国严格坚持粮食自给自足的政策,中国对大豆的大量需求仍必须依赖进口满足。在过去的几年中,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大豆进口商,使得大豆价格上涨,并导致拉丁美洲的大豆种植面积扩增。

中国拥有22%的世界人口而只有9%的耕地面积,其满足粮食需求,应付粮食危机的经验是值得他国借鉴的。

在过去的三年中,更多的证据指明全球粮食系统越来越脆弱,越来越不稳定。面临这样一个动荡的粮食系统,其他国家应该认真考虑及借鉴中国“粮食安全就是国家安全”的方针。